
起诉财产保全的范围
时间:2025-04-30
在民事诉讼中,起诉财产保全是保障胜诉权益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人对财产保全的范围了解不够全面,容易导致维权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起诉财产保全的范围有哪些?如何正确运用?又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全面解析,助力大家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起诉财产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起诉人为了防止被告转移或隐匿财产,确保将来的判决或调解能够得到实际履行,而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的确保被申请人财产处于有效控制之下的强制措施。
其目的在于通过司法手段,提前冻结或控制被告的财产,防止被告故意转移或隐匿资产,确保原告的胜诉权益能够得到实质性保障。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对财产保全的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
不动产。包括房屋、土地、林木等。 动产。如车辆、船舶、航空器、生产资料、商品、粮食、货币、债券、股票、票据、权利证书等。 银行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它各种形式的存款。 投资份额。如对企业的投资、对私募基金或信托的投资等。 他人所负债务。如应收账款、货款、借款等。 收入。如工资收入、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红利收入等。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简称《民诉法解释》)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人民法院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请求支付金钱义务而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可以保全债务人的其他财产。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采取其他财产保全措施,对当事人的权益可能造成损失的,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被告的实际情况,选择申请起诉前财产保全或起诉同时财产保全。
起诉前财产保全。原告在提起诉讼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紧急,需要立即采取保全措施,否则会使将来判决或调解难以得到实际履行; 需要保全的财产容易被转移、隐匿或毁损。起诉同时财产保全。原告在提起诉讼时,同时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适用于情况不够紧急,或者被告的财产不容易被转移、隐匿或毁损的情况。
申请起诉财产保全,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供以下材料:
申请书。写明申请保全的理由、保全的范围和期限,以及担保情况等。 身份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等。 拟保全财产的证明材料。如不动产权证书、银行存单、债券、股票等。 能够证明对方存在转移、隐匿财产的危险的相关证据材料。如银行流水、转账记录、通话记录等。在申请起诉财产保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准确提供被保全人的信息。包括被保全人的姓名、住所、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等。如果被保全人是单位,还需要提供单位的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信息。 准确描述需要保全的财产。包括财产的类型、数量、价值、所在地等。如果财产所在地不明确,可以提供可能的范围。 提供相应的担保。人民法院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会考虑是否需要申请人提供担保。如果需要提供担保,申请人可以选择现金、银行保单、担保函、保证金存单等方式。 及时起诉。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申请人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内提起诉讼。如果逾期不起诉,人民法院会解除财产保全。全面了解起诉财产保全的范围和申请方法,有助于我们在民事诉讼中更好地保障自身权益。在申请财产保全时,要注意准确提供信息和描述财产,并及时按照人民法院的要求提起诉讼。同时,充分了解《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中,起诉财产保全是保障权益的重要一环,充分了解其范围和要点,方能在诉讼中未雨绸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