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迁款申请财产保全
时间:2025-05-04
在房屋征收过程中,被拆迁人往往会面临一大难题——拆迁款的及时支付。不少人担心,在房屋被拆除后,若征收部门未能及时支付补偿款,自己将陷入“有家难回、无款可用”的窘境。此时,了解并掌握“拆迁款申请财产保全”的方式,便成为被拆迁人守住“钱袋子”的重要手段。
那么,什么是财产保全?拆迁款申请财产保全的流程是什么?又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为你一一解答。
财产保全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采取限制、支配措施,以防止该财产被转移、隐匿或毁损,从而保证未来生效判决或裁定的顺利执行。
在房屋征收过程中,被拆迁人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尽管《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征收部门应及时足额支付补偿款,但实践中,被拆迁人因未及时收到拆迁款而陷入生活困境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此时,若被拆迁人提前申请财产保全,则可以有效防止征收部门转移、隐匿资金,保障拆迁补偿款的及时支付。
拆迁款申请财产保全的流程通常包括立案、提供担保、法院审查、作出裁定等步骤。
被拆迁人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时,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申请书:写明申请保全的理由和请求,并提供相关证据; 身份证明:被拆迁人应提供身份证、户口本等有效身份证明; 拆迁协议或行政决定书:提供能够证明拆迁关系存在的材料,如双方签订的拆迁协议或行政机关作出的房屋征收决定书等; 拆迁补偿金额证明:如拆迁补偿标准文件、评估报告等。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财产保全申请进行审查时,会考虑申请人是否提供了担保。因此,被拆迁人在申请财产保全时,通常需要提供相应的担保。
担保的形式通常包括现金、银行保函、担保书等。被拆
迁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担保方式。
人民法院在收到财产保全申请后,会对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进行审查。审查的重点包括:
是否存在需要保全的紧急情况; 申请人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其请求; 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是否充分。人民法院在审查后,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是否采取保全措施的裁定。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则会向被申请人发出保全裁定书,并通知相关单位协助执行。
在拆迁款申请财产保全的过程中,被拆迁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财产保全申请应当在起诉前或起诉的同时提出。若被拆迁人在获得生效判决或裁定后再申请财产保全,则可能因“没有保全的必要”而被法院驳回。
被拆迁人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请求。证据应包括能够证明拆迁关系存在的材料,如拆迁协议、行政决定书等;以及能够证明拆迁补偿金额的材料,如补偿标准文件、评估报告等。
被拆迁人应当选择适当的保全对象,如征收部门的银行账户、特定项目资金等。若保全对象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保全申请被法院驳回。
某市A区政府因城市建设需要,决定征收B村部分村民的房屋。村民们在签订拆迁协议后,一直未收到征收部门支付的拆迁补偿款。村民们担心征收部门转移资金,遂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法院在审查后,裁定对征收部门用于该项目的专项资金进行冻结,成功保障了村民们的合法权益。
房屋征收中的拆迁款支付问题,关乎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了解并掌握“拆迁款申请财产保全”的方式,是守住自身“钱袋子”的重要手段。被拆迁人可以通过提供充分证据、选择适当保全对象等方式,提高财产保全申请被法院采纳的可能性,从而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