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财产能被保全了呢知乎
时间:2024-06-19
在法律诉讼中,为了防止当事人转移、隐匿财产,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那么,究竟哪些财产可以被保全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在当事人起诉前或诉讼过程中,为保证将来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而依法采取的限制或者禁止当事人处分其财产或者争议标的物的临时措施。
简单来说,财产保全就是法院为了防止你打赢官司却拿不到钱,而提前冻结对方财产的一种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可以被保全的财产种类非常广泛,主要包括:
**1. 金钱、存款**
包括各种形式的人民币、外币,以及存在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
**2. 房屋、土地**
包括住宅、商铺、厂房、土地使用权等不动产。法院可以通过查封登记的方式,限制被申请人对房产进行买卖、租赁、抵押等处分。
**3. 交通运输工具**
包括汽车、轮船、飞机等。法院可以扣押相关交通工具,限制其使用和转让。
**4. 股权、股票**
法院可以冻结被申请人持有的公司股权、股票等,限制其转让、出售等行为。
**5. 知识产权**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法院可以采取禁止转让、许可使用等措施,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6. 其他财产**
除了上述财产以外,其他可以变现的财产也可以申请保全,例如机器设备、原材料、应收账款、古董字画等。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财产都可以被保全。例如:
* 被申请人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和生活必需品;
* 被申请人是公益性机构,其用于公益事业的财产;
* 法律规定不得查封、扣押、冻结的其他财产。
1. 提交申请:当事人需要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证明被申请人有转移、隐匿财产的风险。
2. 提供担保:申请财产保全需要提供担保,担保的形式包括现金、银行保函、财产抵押等。担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申请人滥用保全措施,损害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3. 法院审查:法院会在收到申请后进行审查,如果符合法定条件,会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及时执行。
财产保全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如果案件情况复杂,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财产保全是保障胜诉权益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防止被申请人转移、隐匿财产。但是,申请财产保全需要提供担保,并且需要符合法定条件。建议您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及时咨询专业律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