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诉跟财产保全同时进行么
时间:2024-05-23
在民事诉讼中,“起诉”和“财产保全”是两个常常联系在一起的概念。起诉是指请求人民法院对民事纠纷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而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及其财产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防止当事人转移、变卖、损毁其财产,以免丧失或难以执行将来的胜诉判决。
起诉和财产保全虽然紧密关联,但其执行条件却有着本质区别,需要单独审查。
起诉的条件:
财产保全的条件:
起诉的程序较为常规,一般情况下,符合起诉条件的,原告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缴纳诉讼费后,法院受理并立案审理。财产保全的执行程序则较为特殊。
财产保全分为诉前财产保全和诉中财产保全,其执行程序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财产保全是有期限的。诉前财产保全是15日,诉中财产保全是30日。在此期间,原告应当及时提起诉讼并提供担保,否则人民法院将解除财产保全措施。
起诉和财产保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法律制度。
在实践中,法律往往赋予财产保全措施很大的弹性,这种弹性体现在:
根据法律规定,财产保全可以再起诉前后提出,但一般情况下,诉前财产保全的前提条件是“有证据证明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将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并且如果不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将面临财产损失的危险。”而诉中财产保全则没有这样的限制性要求,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当事人滥用诉前财产保全权利,侵害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学者主张,为了避免诉前财产保全的滥用,应当在诉前财产保全时增加“需要起诉”的法定条件,即只有在申请人准备提起诉讼的前提下,才能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可能会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产生一定影响,比如被冻结的财产可能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查封的财产可能无法作为证据使用等。因此,在实践中,法院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兼顾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财产权,做到查封范围适当,查封时间适度,并及时解除违法或者错误的保全措施。
财产保全虽然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但如果适用不当,也可能侵害公民的人格权。比如,对公民住宅进行搜查、对公民身体进行检查、对公民名誉进行公开评价等保全措施,都可能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侵害。因此,在适用财产保全措施时,应当坚持适度原则,不得采取显失公正或者对他人人身权、人格权造成重大损害的保全措施。
起诉和财产保全都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在实践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既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又保护被申请人的财产
上一篇 : 财产提前保全后还能吗
下一篇 : 阳光贷款起诉财产保全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