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判中财产保全
时间:2024-06-02
在民事诉讼中,为了防止被告处分、转移、隐匿或者毁损财产,以致严重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人民法院依法采取的冻结、扣押、查封等措施称为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的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十四条**财产保全的适用条件**
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原告方可以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当事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或其他有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 有证据证明 defendant 可能转移、隐匿或者毁损其财产; 申请财产保全前已经向法院起诉,或已经准备向法院起诉。**财产保全的方式**
人民法院根据申请采取适当的财产保全方式,包括:
冻结存款、汇款; 扣押、查封、冻结动产; 查封、扣押不动产; 责令 defendant 提供保全担保。**申请财产保全的程序**
原告方提交财产保全申请书; 原告方提供担保; 法院根据原告方的申请,作出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裁定; 如果法院作出准许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裁定,人民法院应当立即执行; 财产保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特殊情况最长不得超过两年。**财产保全的解除**
在以下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原告撤回起诉; defendant 履行判决或执行和解协议; 法院做出驳回起诉或撤销诉讼判决; 财产保全期限届满; 原告方提供担保。**财产保全的法律责任**
如果原告在申请保全前未向法院提供担保,未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有转移、隐匿或者毁损财产的危险,或保全目的已经实现的情况下仍继续保全,致使被告遭受损失的,原告应当赔偿被告的损失。必要时,法院可以对申请人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
**财产保全的注意事项**
申请财产保全应慎重,避免滥用; 原告方应当提供真实的证据; 法院在作出财产保全裁定前应当严格审查; 财产保全应当有期限,避免滥用; 如果财产保全造成他人损失,应当及时解除并赔偿损失。**结语**
财产保全是维护诉讼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正确行使财产保全权利,避免滥用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