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行疑难法律问题解答财产保全
时间:2024-05-23
在执行程序中,为了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财产保全是执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防止被执行人转移、隐藏或变卖财产,确保执行措施的顺利进行。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或律师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法律问题,本文将对执行中常见的财产保全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为当事人和律师提供专业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民诉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证据证明。
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民诉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财产保全的范围包括:
《民诉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在起诉前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担保的方式可以是保证、抵押、质押或者其他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四十三条规定,申请人提供的保证人应当具有代履行保证能力,抵押物、质押物应当依法能够实现担保功能,涉及财产保全担保的,应当确定合理的评估价值。
《民诉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在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后,申请人未在三十日内提起诉讼的,应当中止执行。中止执行后,申请人仍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民诉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在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后,申请人在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已提起诉讼但被驳回或者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民诉法》第二百一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或者案外人在执行工作中认为执行行为违法,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异议之诉。
执行异议之诉可以针对财产保全措施提出,如被执行人认为财产保全措施违法,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执行异议之诉,请求撤销财产保全措施。
财产保全是执行程序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执行措施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或律师应当充分了解财产保全的法律规定,合理合法地运用财产保全措施,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律师在办理执行案件时,应当重视财产保全环节,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当事人及时有效地申请财产保全,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