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法律依据
财产保全,是指法院或者其他有权机关为保障债权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在诉讼进行期间采取的措施,目的是防止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损毁其财产,确保判决或裁定的执行。
一、财产保全的法律依据
我国财产保全制度主要依据以下法律规定:
- 《民事诉讼法》第90条至第117条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07条至第124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解释》(以下简称《新解释》)第165条至第183条
二、财产保全的适用范围
财产保全措施适用于下列情形:
- 有证据证明有转移、隐匿、损毁财产危险,可能造成申请人合法权益无法实现的;
- 对方当事人不履行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的;
- 对方当事人与他人串通进行欺诈,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 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已转移或者隐匿财产,致使法院的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 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已采取或者即将采取转移、隐匿、损毁财产的措施的。
三、财产保全的申请
财产保全的申请应当由利害关系人提出。利害关系人包括:
- 因金钱给付行为产生争议的债权人;
- 因非金钱给付行为产生争议的原告;
- 被告的债权人;
- 其他因法律规定享有财产保全权利的人。
财产保全的申请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 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 有具体的财产保全请求和事实、理由;
- 依法享有财产保全权利;
- 符合财产保全的适用范围。
四、财产保全的种类
财产保全措施包括以下种类:
- 查封、扣押、冻结;
- 禁止转让、处分、移交、毁损;
- 责令提供担保;
- 强制执行。
五、财产保全的期限
财产保全的期限自裁定之日起计算,不得超过六个月。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长:
- 因客观原因无法及时执行的;
- 被执行人因抗拒执行而延长;
- 执行过程中因其他原因需要延长的。
六、财产保全的解除
财产保全经被申请人申请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裁定可以解除,情形包括:
- 财产保全的原因已经消失;
- 申请人撤回申请;
- 申请人不提供担保;
- 财产保全错误的;
- 当事人和解或者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
- 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
七、财产保全的担保
申请财产保全的,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担保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 现金担保;
- 保证担保;
- 抵押担保;
- 质押担保;
- 其他方式。
申请人在财产保全被解除后,担保应当及时解除。
八、财产保全的执行
财产保全的执行由人民法院执行。人民法院根据执行程序,对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进行执行,包括拍卖、变卖、扣划等。
财产保全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保障债权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合理适用财产保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损毁财产,确保判决或裁定的执行,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上一篇 : 财产保全图片素材
下一篇 : 财产保全办理时间规定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