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事纠纷中财产保全程序
时间:2024-06-19
民事纠纷中财产保全程序
在民事纠纷中,财产保全是指当事人为了防止对方当事人转移、隐匿、毁损财产,导致将来判决难以执行,而向人民法院申请,由法院采取相应措施以保全特定财产的程序。
申请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1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具有民事诉讼请求权 有证据证明有遭受财产损失的危险 申请的内容和范围必须明确 担保申请程序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申请书。申请书中应当写明申请人的姓名、住所、联系方式;被申请人的姓名、住所、联系方式;财产保全的申请标的、原因和依据;申请保全的范围、方式;担保措施;申请提交日期等内容。
申请人应当随同申请书提交以下材料:
起诉状或仲裁申请书 相关证据材料 担保审查决定
法院收到财产保全申请后,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审查并作出决定:
受理申请:法院应当在收到申请书后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符合受理条件的,法院应当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法院应当裁定驳回申请 审查保全措施:法院应当对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确认申请人符合申请条件的,应当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执行保全措施:裁定作出后,法院应当立即将裁定送交被申请人和有关单位执行。有关单位接到执行通知后,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对被保全财产进行保全 通知当事人:法院应当在裁定作出后5日内,将裁定书送达当事人财产保全的种类
《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财产保全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查封或扣押财产 冻结和划拨存款、汇款 禁止处分、转移财产 限制出境财产保全解除或变更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后,可以随时申请解除或变更财产保全措施。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院应当解除或变更担保:
担保的债务已经履行 申请担保的权利已经被确认不存在 采取担保措施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继续执行保全措施不必要的 申请人未在申请保全后15日内提出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担保人与申请人恶意串通,申请担保以侵害被担保人利益的违反财产保全措施的责任
当事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违反财产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其予以罚款、拘留。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财产保全的注意事项
在申请财产保全时,当事人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尽快申请:财产保全与诉讼同时进行,不宜迟延。 提供有力证据:申请人提供的证据必须能够证明其遭受财产损失的危险,否则法院可能不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确定保全范围:申请人应当明确申请保全财产的范围,避免申请的范围过大或过小。 提供担保:申请人应当根据法院的要求提供担保。担保的方式可以是现金、银行存款、国债、有价证券或者由保证人出具保证书。 及时起诉:申请人应当在申请财产保全后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否则法院将解除保全措施。此外,当事人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尊重法院的裁定:当事人应当服从法院的裁定,不得对保全财产进行处分或者转移。 申请解除或变更保全措施:如果当事人认为已经不存在财产损失的危险,或者保全措施已经损害其正当权益,可以及时向法院申请解除或变更保全措施。财产保全程序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维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诉讼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当事人在运用这一制度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程序上的要求,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