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财产保全的法条
时间:2025-03-28
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情况,比如说别人欠我们钱不还,又或者在打官司的时候,需要保证将来判决结果能够实际执行。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法律概念——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是什么?
财产保全,简单来说,就是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或者申请之前或者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之前,依法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将来判决或者裁定的顺利执行的一种制度。
打个比方,小明和小张打官司,小张担心打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于是他可以申请法院对小明的财产进行保全,这样法院就会对小明的财产采取一些措施,确保将来小张赢了官司之后能够拿到钱。
财产保全有什么用?
财产保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确保判决、裁定的执行。如果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财产被转移或者隐匿,那么即使法院作出了判决或裁定,也可能会因为找不到财产而无法执行,最终损害胜诉方的权益。因此,通过财产保全,可以确保判决或裁定能够实际执行,维护胜诉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防止当事人不履行判决或裁定。有些当事人可能企图通过转移或隐匿财产来逃避履行判决或裁定的义务。通过财产保全,可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确保判决或裁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怎么申请财产保全?
如果你想要申请财产保全,需要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审查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如果符合,就会作出裁定,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如果不符合,就会驳回申请。
那么,申请财产保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民事案件中的财产保全
有证据证明债务人转移、隐匿财产,或者与他人串通虚构债务,申请人主张担保物权实现担保目的的;
申请人提供担保,请求采取冻结被申请人同额财产的保全措施的;
法律、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情形。
刑事案件中的财产保全
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逃避缴纳罚金、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或者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
公安机关在侦查犯罪时,发现犯罪嫌疑人有转移、隐匿财产的迹象,认为有必要采取保全措施的;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或者审查起诉时,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转移、隐匿财产的迹象,认为有必要采取保全措施的。
除了以上条件,人民法院在决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还会综合考虑申请人的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是否提供了担保等因素。
财产保全的范围有哪些?
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一般会针对当事人的银行存款、房屋、车辆等财产。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财产都可以被保全。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财产不得采取保全措施:
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有价证券;
用于科研、教育、技术引进和文化合作、体育比赛等国际交流活动的经费;
外交代表机构、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经费;
军事用财产;
党政机关履行职能必需的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等财产;
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必需的设备、交通工具、原料和产品等财产;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财产。
此外,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也不得超过被保全人现有财产的总价值。
不服财产保全裁定怎么办?
如果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财产保全裁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人民法院复议财产保全裁定,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五日内作出决定。如果当事人仍然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需要注意的是,申请复议期间,不停止原裁定的执行。也就是说,在复议期间,人民法院仍然会对被保全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
另外,人民法院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应当通知被保全人,听取被保全人的意见。如果被保全人认为人民法院采取的保全措施不当,也可以申请复议。
结束语
财产保全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判决或裁定的执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遇到相关的情况,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避免滥用财产保全制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