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全别人财产成语
时间:2025-04-30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守护自己的财产,更要保全别人的财产。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修养的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保全别人财产的成语,这些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品读和借鉴。
那么,关于保全别人财产,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呢?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敬佩而保持距离,不去侵犯或贪图别人的财产。
故事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赵惠文王时,秦王派使者来赵国,相约两国在澠池(今河南滑县西)会盟。秦国想要夺回以前失去的河西地区,就派使者提出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去秦国。他机智地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赏他黄金百斤,他却推辞不受,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我不应该因为没有功劳而接受赏赐。”后来,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扬言说:“我听说赵国重视军事,所以蔺相如可以位居我之上,但实际上,我比他强得多。如果我们比试比试,就知道谁更应该位居上卿了。”蔺相如听说后,为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便一直回避他,对他十分敬重,却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是“敬而远之”成语的故事由来。
故事中,蔺相如敬佩廉颇的武艺,但为了避免冲突,选择远离,不去侵犯或贪图廉颇的“财产”,即他的地位和荣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将完整无缺的玉璧(比喻珍贵的物品)归还给赵国,形容替人保管物品的人,能做到忠诚无私,物归原主。
故事同样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记载,秦王派使者前来,声称愿意以十五座城来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王与大臣商议后,决定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对赵王说:“秦国强大,如果和氏璧一旦被秦王夺去,赵国将失去一块宝玉,蒙受耻辱,我也不敢回来见您了。”赵王说:“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怠慢我国太甚,如果我不去,就显得我国软弱可欺。我建议派我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秦王执意要和氏璧,我就把玉璧摔碎;如果秦王同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就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赵王同意了他的建议。在前往秦国的路上,蔺相如做好了各种准备,包括如何应对秦王的各种可能要求。到了秦国后,蔺相如见秦王,秦王问:“你愿意将和氏璧献给我吗?”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我国的宝物,现在我国派我把它献给大王,这是我国的荣幸。但是,这块玉璧,连它原来的主人楚王都认为宝贵,不忍心把玩,只敢抱着欣赏,怎么敢献给大王呢?”秦王很不高兴,说:“那么你打算怎么办?”蔺相如说:“我听说贤明的大王想要和氏璧,却没有得到,因此派使者来求和氏璧,赵王不敢不给。我奉命而来,如果大王一定要和氏璧,我就把玉璧献上;如果大王不坚决要,我就把玉璧送回赵国。”秦王见蔺相如说得有理,又怕发生冲突,就暂时不提和氏璧的事,转而谈论十五座城。后来,蔺相如又机智地拒绝了秦王的邀请,安全地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故事中,蔺相如忠诚无私,机智勇敢,成功地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保全了赵国的财产。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持久地坚持做一件事,形容坚持不懈,不贪图别人的财产。
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秦策一》。其中记载,秦王派使者给魏国宰相商鞅的老师送去黄金五百镒,请他劝商鞅到秦国为相。商鞅得知后,就派使者去谢绝秦王,说:“我已经接受了魏国的俸禄,不能再事二主了。”后来,秦王又派使者给商鞅老师送去黄金千镒,并说:“商鞅如果不来秦国为相,我就提你老师的头来见。”商鞅得知后,对使者说:“我听说,贤德的人处世,就像保全自己的头一样,保全自己的头,就像保全别人的头。秦王爱惜黄金千镒,却不爱惜一个人的生命,我不能因为贪图黄金,而让老师受到伤害。”于是,商鞅把秦王的黄金收下,派使者去秦国,说:“我的老师年纪大了,不能再事二主了,希望秦王能谅解。”秦王很生气,就把黄金送还给商鞅老师,并杀了来使。商鞅知道后,就把秦王送来的黄金,全部拿去市场上流通,使秦王的黄金在秦国境内一文不值。
故事中,商鞅坚持原则,不贪图秦王给他的老师的黄金,最终成功地保全了老师的财产,也维护了自身的尊严。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坚持正义,不屈从不正当的要求,形容人品正直,不贪图别人的财产。
故事来源于《后汉书·杨震传》。其中记载,杨震字伯起,为东莱人。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博通经史,被推举为孝廉,官至刺史、太尉。有一次,杨震到昌邑县去,他的一个朋友送给他黄金十斤。杨震坚决不肯收,说:“我们杨家世代为官,但从未有人贪污受贿。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朋友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朋友羞愧地退走了。后来,杨震被封为关内侯,他的儿子杨秉继承了他的事业,也做到了太尉。
故事中,杨震坚持正义,不贪图朋友送来的黄金,表现出他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性格。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忠诚而真诚,形容人忠厚老实,不贪图别人的财产。
故事来源于《史记·傅靳蒯成列传》。其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派樊哙去攻打燕王臧荼,并派御史大夫赵尧辅佐他。后来,刘邦又派郦食其去说服臧荼投降。樊哙和赵尧已经带领军队包围了臧荼的军队,郦食其却独自带着一个童仆,骑着一匹马,拿着一封信,前往燕国说服臧荼投降。臧荼见到郦食其大怒,想杀了他。郦食其说:“桀被流放,死于南巢;纣被杀,死于干戚;彭越死了,被剁成肉酱;韩信没有好结果,死于匈奴;只有我的主公刘邦,因为有宽大的胸怀,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您看这封信,就会明白我所说的话了。”臧荼看了刘邦的信,果然投降了。樊哙听说郦食其说服臧荼投降,就对赵尧说:“郦生这个人真是勇敢!我们被派来率领军队,却没有功劳,郦生独自一人,却成功说服敌人投降,如果我得到这个人的帮助,即使攻打楚国,我也不怕了。”后来,郦食其被封为高梁侯,他的儿子郦商继承了他的事业,也做到了御史大夫。
故事中,郦食其忠诚勇敢,不贪图个人功名,成功说服臧荼投降,保全了刘邦的财产和利益。
以上就是关于保全别人财产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的敬而远之,不去侵犯或贪图别人的财产;有的完璧归赵,忠诚无私,物归原主;有的持之以恒,坚持原则,不贪图黄金;有的守正不阿,坚持正义,不屈从不正当的要求;有的忠心耿耿,忠厚老实,为国尽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