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骗取财产保全罪案例
时间:2024-05-26
**导言**
骗取财产保全罪是一种刑事犯罪,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行为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他人利益,以虚构诉讼等欺骗手段,骗取法院对财产实施保全措施,从而损害他人财产权益的行为。
骗取财产保全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主观要件: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 客体要件:犯罪客体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以虚构诉讼为手段的欺骗行为,导致法院对财产实施了保全措施,且该保全措施损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骗取财产保全罪的常见手段有:
虚构债务诉讼:行为人虚构一个借贷关系或其他债务关系,然后起诉对方要求偿还债务,并申请对对方的财产进行保全; 虚假证据:行为人伪造或变造证据,证明对方存在债务或其他需要保全财产的情况,从而骗取法院保全令; 恶意诉讼:行为人出于恶意或者报复目的,提起不实之诉,并且故意申请法院对对方的财产进行保全。案例一:虚构债务诉讼**
被告人甲与被害人乙素有积怨。甲得知乙拥有价值数百万元的房产后,便虚构了一个其向乙借款100万元,乙已逾期不还的债务。甲起诉乙要求偿还借款,并向法院申请对乙的房产进行保全。法院经审查后准予甲的保全申请,查封了乙的房产。
案例二:伪造证据**
被告人乙与被害人丙发生纠纷后怀恨在心。乙伪造了一份丙欠其100万元的借条,并将该借条提交法院,要求法院对丙的财产进行保全。法院经核查,发现该借条为伪造后撤销了保全措施。
案例三:恶意诉讼**
被告人丙与被害人丁是竞争对手。丙为报复丁,向法院提起了一起不实诉讼,虚构丁侵犯其知识产权,并申请法院对丁的财产进行保全。法院经审理查明,丙的诉讼不实,撤销了保全措施。
骗取财产保全罪的量刑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犯罪动机和目的; 骗取保全财产的数额; 犯罪行为对他人财产造成的损失; 被告人的认罪悔罪表现。根据刑法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有效预防骗取财产保全罪,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增强防范能力; 完善诉讼程序,加强对诉讼材料的审查; 严厉打击虚假诉讼和伪造证据行为; 加大对骗取财产保全罪的打击力度,清除司法环境中的毒瘤。骗取财产保全罪是一种严重损害他人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其严重危害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通过了解其构成要件、常见手段、典型案例、量刑标准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有效遏制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