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全前被告转移财产算吗
在民事诉讼中,保全措施是法院为了防止被告转移财产、逃避执行而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那么,如果被告在保全措施作出之前转移财产,是否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呢?本文将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对保全前被告转移财产的法律后果进行详细阐述。
一、保全措施的种类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的规定,法院可以采取以下保全措施:
- 冻结被申请人的存款、汇款和资金转账;
- 查封、扣押被申请人的动产、不动产或者其他财产;
- 禁止被申请人实施特定行为,如转让财产或者出境;
- 扣留被申请人的收入或者不超过六个月的生活费。
二、保全前被告转移财产的法律后果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1条的规定,被告在收到法院保全措施裁定后转移财产的,承担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后果。具体而言,被告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 强制执行: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回被转移的财产;
- 追加处罚:对被告追加罚款、拘留等处罚;
- 刑事责任:如果被告的行为构成犯罪,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如妨害民事诉讼罪。
三、保全前被告转移财产的认定
认定被告在保全前转移财产,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有转移财产的事实:被告在保全措施作出前将财产转移至他人名下;
- 转移时间:转移财产的时间是在接到法院传票或其他诉讼材料后;
- 恶意转移:被告转移财产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院的强制执行。
四、举证责任
在保全前被告转移财产的诉讼中,原告负有举证证明被告转移财产的事实并具有恶意转移的意图。被告可以进行反证,证明转移财产没有恶意或有正当理由。
五、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保全前被告转移财产的行为态度较为严厉。例如: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0条规定,对被执行人未经法院同意擅自处分已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转移其财产的,应当责令其立即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拘留;
-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47条规定,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对于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妨害执行、转移财产、阻碍司法机关执行公务等行为,可依法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六、防范措施
原告为了防止被告在保全前转移财产,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 及时提起诉讼并申请保全措施;
- 及时向被告送达诉讼材料;
- 保存好被告转移财产的证据,如银行流水、转账记录等;
- 必要时,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诉前保全措施,如诉前财产保全、行为保全等。
七、结语
被告在保全措施作出前转移财产,是一种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根据法律規定,被告将承担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法律后果。原告应当采取必要的的防范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态度严厉,对被告的恶意转移财产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上一篇 : 财产保全不起诉多久能解除
下一篇 : 判决后财产保全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