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立案财产保全案件
时间:2025-04-30
在司法实践中,财产保全是一种常见的诉讼行为。那么,什么是立案财产保全案件呢?立案财产保全案件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并经法院审查后,决定对该财产予以保全,并因此而立案的案件。
立案财产保全案件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诉讼案件。它虽然不直接涉及实体权利的争议,但与实体权利密切相关。申请人申请立案财产保全,目的在于防止被申请人转移、隐匿或毁损财产,从而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实际执行。因此,立案财产保全案件具有保障诉讼目的、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
立案财产保全案件有其特定条件和程序。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申请立案财产保全需满足以下条件:
有明确的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是指其财产可能被采取保全措施的人,通常情况下是被诉人,但在必要时也可以是第三人。 有具体的请求和事实依据:申请人应明确请求对被申请人的何种财产采取何种保全措施,并提供相应的事实依据,以证明采取保全措施的必要性。 符合法定情形:立案财产保全需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主要包括: 被申请人没有固定居所,其财产存在被转移、隐匿、毁损风险的; 被申请人信用状况不佳,有证据证明其可能转移、隐匿、毁损财产的; 涉案财产存在灭失、贬值风险,如外汇、股票等; 人民法院认为应予保全的其他情形。 提供担保:申请人应按照法院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担保,以保证被申请人因保全措施遭受损失时可以得到赔偿。立案财产保全的程序通常包括:申请、审查、决定、执行等阶段。申请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后,法院将审查是否符合立案财产保全的条件。若符合条件,法院将决定采取保全措施,并通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随后,法院将执行保全措施,如查封、冻结财产等。
在立案财产保全案件中,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应注意以下事项:
准确提供被申请人信息:被申请人信息应准确无误,包括姓名(名称)、住所、身份证号(社会统一信用代码)等,以免保全措施错误实施。 如实提供财产信息:申请人应如实提供被申请人财产信息,包括财产种类、数量、所在地等,以便法院准确采取保全措施。 及时提供担保:申请人应及时按照法院要求提供担保,否则法院可能不予受理或解除保全措施。 及时申请解除保全:如申请人发现保全措施错误或保全情形消失,应及时向法院申请解除保全,以减少对被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注意保全期限:立案财产保全的期限一般为一年,申请人如需延期应在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案例一:李某与王某买卖合同纠纷案
李某与王某签订买卖合同,约定由李某购买王某名下的房屋一套。合同签订后,李某按约支付了首付款,但王某迟迟不配合办理过户手续,并有意隐瞷房屋存在抵押的情况。李某担心王某转移财产,便向法院申请立案财产保全,请求法院查封王某名下的房屋。法院审查后,认为该案符合立案财产保全的条件,遂决定对王某名下的房屋予以查封。最终,李某与王某的买卖合同纠纷案顺利调解结案,因法院及时查封房屋,保障了李某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张某与刘某借款合同纠纷案
张某与刘某签订借款合同,约定由张某借款人民币100万元给刘某,借款期为一年。合同履行后,刘某未按约定归还借款,张某多次催要无果,便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立案财产保全,请求法院冻结刘某名下的银行存款人民币100万元。法院审查后,认为该案符合立案财产保全的条件,遂决定对刘某名下的银行存款予以冻结。最终,法院判决刘某归还张某借款人民币100万元,因法院及时冻结存款,有效保障了张某的债权。
立案财产保全案件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诉讼案件类型,其目的在于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实际执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申请人申请立案财产保全时,应充分了解相关条件和程序,并注意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及时的担保。法院在审查立案财产保全申请时,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确保保全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