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产保全两种措施的区别
时间:2024-05-23
在诉讼程序中,法院为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现裁判结果,在必要时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以防止当事人转移、隐匿或变卖财产,保障胜诉方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规定了两种主要财产保全措施: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财产保全是指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在诉讼过程中为防止被申请人转移、隐藏、变卖或毁损其财产,对被申请人的相应财产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财产保全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情况:
财产保全主要包括查封、扣押、冻结三种类型。查封是指法院将被申请人的不动产、动产等财产进行登记限制,禁止被申请人处分该财产。扣押是指法院将被申请人的动产或权利直接扣留,由法院保管。冻结是指法院将被申请人的银行存款、股票等财产进行限制,禁止被申请人转账或变卖该财产。
财产保全的执行由法院委托专门机构执行。执行机构应当在收到法院通知之日起三日内执行完毕。
先予执行是指法院在案件尚未终结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在一定条件下对金钱给付或者追索特定财产作出的执行命令。先予执行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情况:
先予执行须承担一定的条件。首先,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以保障被申请人因先予执行遭受损失时的赔偿。其次,法院对申请人的担保资格和担保能力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条件后方可作出先予执行的裁定。
先予执行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被申请人应当按照法院的裁定履行义务。但如果原告的请求被驳回或变更,被申请人有权申请返还已执行的财产或赔偿因先予执行遭受的损失。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是诉讼中常见的财产保全措施,它们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各不相同。申请人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以便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诉讼权利和利益。同时,法院应当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综合考虑各方情况,审慎作出保全裁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