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条件下会申请财产保全
时间:2024-08-27
财产保全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因害怕对方当事人转移、变卖、毁损、隐匿财产,防止其做出损害自己合法权益的民事行为,向人民法院申请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保全措施。财产保全制度旨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防止财产损失,保证诉讼顺利进行和判决有效执行。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申请财产保全需具备以下条件:
申请人应当有明确的诉讼请求,并且有证据证明其诉讼请求成立。同时,还应当证明被申请人具有转移、变卖、毁损、隐匿财产的情形,否则不构成财产保全的必要性。
申请保全的财产不能属于法律禁止保全的范围。例如,公民的住宅、依法不能强制执行的财产等。
申请财产保全的当事人一般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以保证如果其保全申请被驳回或他人对保全财产享有优先权,能够承担因此造成的损失。
《民事诉讼法》第101条规定了申请财产保全的具体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有证据证明有转移财产、抽逃资金、毁损、隐匿财产等情形的; 因对方当事人长期下落不明,或者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即将转移财产的; 因对方当事人恶意处分财产,转移财产损害自己合法权益的; 因对方当事人履行金钱给付义务的,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不能履行,且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有转移财产的可能的;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金钱给付义务,在实施扣押、查封的情况下,保全财产价值可能不足的,可以向有关机构查询对方当事人的银行存款及其他财产状况,并查询结果送交人民法院; 其他依法需要保全的情形。财产保全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查封是指法院对被申请人的动产或者不动产采取的禁止处分、转移的强制性措施。查封后,被查封财产不得继续使用、处分和转移。
扣押是指法院对被申请人的动产采取的暂时扣留措施。扣押后,被扣押财产由人民法院保管或者交给申请人代为保管,不得使用、转让或处分。
冻结是指法院对被申请人的存款、汇款、工资、股票等采取的禁止支付、划转的强制性措施。冻结后,被冻结财产不得继续支付、划转,仅供执行使用。
申请财产保全的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及时审查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审查通过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并通知申请人。
被申请人对人民法院的保全措施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异议后3日内审查并决定。异议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或者变更保全措施;异议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维持保全措施。
财产保全应当在必要时进行,不得超过诉讼请求的范围,也不得超过执行标的价值。当以下情形发生时,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申请人申请撤销的; 担保不实的; 保全措施造成被申请人经济损失的,被申请人提供了担保的; 保全措施中保全的财产,经查封、扣押、冻结后,经评估其价值已超过债权人请求的范围的; 判决驳回当事人诉讼请求的; 当事人已实际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的。财产保全是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判决的执行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对申请财产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不得拖延或拒绝。
但是,财产保全不是诉讼中的必经程序,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如果当事人能够提供其他有效的担保措施,或者其他证据证明其合法权益不会受到损害,则可以不申请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是一项具有强制性的措施,容易引发争议和纠纷。当事人在申请财产保全时,应当谨慎考虑,避免滥用保全措施。
申请财产保全的当事人应当选择合法、有效的保全方式,并提供必要的担保,防止滥用保全措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被申请人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例如提供担保、反诉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财产保全措施越权滥用。
财产保全制度是我国诉讼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保障,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证诉讼顺利进行和判决有效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财产保全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当事人恶意转移、隐匿财产,保障权利人诉讼请求能够得到实际满足,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