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保全财产假离婚怎么算
时间:2025-04-22
在当今社会,离婚率逐渐上升,其中不乏一些夫妻出于某种目的而选择的“假离婚”。有些人是为了获得购房资格、办理贷款,还有些人是为了保全财产而“假离婚”。那么,到底什么是假离婚?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双方仍然存续的情况下,通过离婚的形式,来达到某种目的。在法律上,假离婚是没有效力的,属于违法行为。虽然假离婚在短期内可能达到目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假离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假离婚的目的多种多样,常见的目的包括:
保全财产:一些人担心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财产损失,如做生意失败、炒股亏损等,为了保全财产,选择假离婚,将财产转移给一方或第三人,从而达到保护财产的目的。
获得购房资格:在限购政策下,一些家庭已经拥有两套房产,为了再购房而假离婚,以单身的身份获得购房资格。
办理贷款:夫妻一方信用不良,无法办理贷款,或者贷款额度不够,通过假离婚,以另一方的名义办理贷款。
假离婚的手段通常有:
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这种情况多见于自愿离婚,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获得离婚证。
通过法院诉讼离婚:这种情况多见于夫妻一方不同意离婚,另一方通过法院诉讼离婚,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可能达成和解,或法院判决不准离婚,但夫妻双方实际上已经分居,只是没有正式解除婚姻关系。
虽然假离婚在短期内可能达到目的,但从长远来看,假离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财产风险:夫妻假离婚后,一方将财产转移,如果转移财产时未征得另一方同意,或者转移财产明显超出合理范围,另一方可以主张转移行为无效,要求返还财产。如果一方在假离婚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财产,造成财产损失,另一方可以要求赔偿。
债务风险:夫妻之间存在连带责任的债务,在假离婚后,一方或双方仍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如果一方在假离婚后借贷或担保,另一方也可能因共同债务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离婚风险:在假离婚期间,夫妻双方可能产生矛盾,最终导致真实离婚。
信用风险:假离婚后,一方以单身身份购房或办理贷款,如果被相关部门发现,可能会被认定为骗贷,影响个人信用。
法律风险:假离婚属于违法行为,如果被相关部门查处,可能会被处以罚款,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一:王先生和李女士是一对夫妻,王先生做生意失败,欠下大笔债务,为了保全财产,夫妻双方商量后决定假离婚,将名下的房产、车辆等财产转移至李女士名下。假离婚后,王先生的债权人发现王先生已经离婚,且没有偿还能力,便将李女士起诉至法院,要求李女士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法院经审理后,认定王先生和李女士的离婚行为属于假离婚,李女士在接受财产时知道王先生存在巨额债务,故判决李女士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案例二:张先生和陈女士是一对夫妻,两人共同购买了一套房产。后来,张先生的公司需要资金周转,张先生决定将名下的房产抵押给银行贷款。为了获得更高额度的贷款,夫妻双方商量后决定假离婚,以陈女士单身的名义办理贷款。假离婚后,陈女士以单身身份向银行申请贷款,获得高额贷款。后来,银行发现陈女士已经离婚,便要求张先生和陈女士提供离婚后的共同居住证明。夫妻双方无法提供,银行便取消了贷款,并要求张先生和陈女士提前还款。
假离婚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那么,如何避免假离婚带来的风险呢?
合法保护财产:夫妻双方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保护财产,如签订婚前财产协议或婚内财产协议,对财产进行约定和分割。
合理规划债务:夫妻双方应合理规划债务,避免一方因债务过高而影响到共同生活。如果一方存在信用不良记录,可以共同努力修复信用。
诚实守信:夫妻双方应保持诚实守信,避免因隐藏、欺骗而导致假离婚。
谨慎处理财产:在处理财产时,应谨慎评估风险,不要轻易将财产转移给一方或第三人,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咨询专业人士:在做出假离婚决定前,应咨询专业律师或财务顾问,全面了解假离婚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总之,假离婚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夫妻双方应谨慎对待,合法保护财产,合理规划债务,以避免假离婚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