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申请人如何解除财产保全
时间:2025-04-06
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申请人为了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通常会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被申请人因财产被保全而受到一定限制,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受到影响。那么,被申请人如何解除财产保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适用财产保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2条、第93条的规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按照比例原则、必要性原则决定保全财产的种类、数量和金额; (二)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不得超过请求的范围,并应当严格控制在当事人争执的标的物或者争执标的物价值的范围以内; (三)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不得对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生活、经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应当避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五)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应当严格依法进行,不得随意扩大或者缩小适用范围。由此可见,人民法院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应当遵守必要性、适当性、合法性等原则,避免对被申请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人民法院也规定了被申请人可以申请解除财产保全的条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九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决定财产保全后,申请人提供担保的,被申请人可以提出申请,请求人民法院解除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审查后,可以解除财产保全。
被申请人申请解除财产保全,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证据材料,证明其有足够的财产用于保证将来的生效判决得到执行,或者证明申请人提供的保全担保不足以覆盖被保全的财产。证据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一)被申请人的财产清单,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股票等; (二)被申请人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证明,如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等; (三)申请人提供的保全担保不足以覆盖被保全财产的证据,如担保金额明显低于被保全财产价值等; (四)其他能够证明被申请人有能力履行将来的生效判决的材料。 2. 提交申请被申请人准备好证据材料后,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申请解除财产保全的理由和事实依据。人民法院收到申请后,会对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
3. 参加听证人民法院在收到被申请人的申请后,通常会组织听证,听取双方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被申请人需要在听证会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证据材料予以证明。
4. 人民法院审查决定人民法院在听取双方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后,会对被申请人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查。如果人民法院认为被申请人有足够的财产用于保证将来的生效判决得到执行,或者申请人提供的保全担保确有不足,会作出解除财产保全的决定。
5. 执行解除人民法院作出解除财产保全的决定后,会通知申请人、被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并要求申请人配合执行。被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要求申请人解除对被保全财产的限制措施。
某公司因合同纠纷被另一公司起诉,人民法院应原告申请,对被申请人某公司名下的银行账户进行了冻结。被申请人某公司认为原告提供的保全担保不足,其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向人民法院申请解除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原告提供的保全担保确有不足,被申请人某公司有足够的财产用于保证将来的生效判决得到执行,于是作出决定,解除对被申请人某公司银行账户的冻结。
被申请人申请解除财产保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及时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避免因超出法定时效而影响申请结果; (二)充分准备证据材料,证明自身有足够的财产用于保证将来的生效判决得到执行,或者证明申请人提供的保全担保确有不足; (三)如实陈述事实,提供真实、合法的证据材料,避免因提供虚假材料而影响申请结果; (四)积极参加听证,充分表达观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综上所述,被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收集证据材料,向人民法院提交解除财产保全的申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被申请人也需要注意相关注意事项,以提高申请成功的概率。
相关知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