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提供机构:工程类银行保函,诉讼类财产保全担保函,履约保函,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

诉讼中财产保全涉及犯罪

2025-09-30

诉讼中财产保全涉及犯罪:普通人必须了解的法律常识

一、什么是财产保全?

在打官司的过程中,你可能听说过“财产保全”这个词。简单来说,财产保全就是法院为了防止被告在判决前转移、隐藏或变卖财产,导致将来判决难以执行,而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比如,张三欠李四100万不还,李四起诉后担心张三偷偷卖掉房子跑路,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冻结张三的银行账户或查封他的房产,确保将来赢了官司能拿到钱。

财产保全的目的是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的情况发生。但现实中,有些人会利用财产保全制度进行恶意操作,甚至涉及违法犯罪行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财产保全可能涉及的犯罪问题,以及普通人如何避免踩坑。

二、财产保全可能涉及的犯罪行为

1. 虚假诉讼骗取保全(虚假诉讼罪)

有些人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报复他人,或者纯粹为了恶意冻结对方财产,会故意编造虚假的债务关系,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比如:

虚构债务:A和B本来没有债务关系,但A伪造借条、合同等证据,谎称B欠他钱,然后申请法院冻结B的财产。 夸大债务金额:A确实和B有纠纷,但实际争议金额只有10万,A却故意虚报成100万,导致法院超额查封B的财产。

这种行为属于虚假诉讼罪(《刑法》第307条之一),一旦查实,不仅保全会被撤销,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2.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诈骗罪、妨害司法罪)

有些案件中,原告和被告可能是一伙的,他们合谋通过虚假诉讼冻结第三方的财产。比如:

A和B合谋,A起诉B欠钱,然后申请冻结B的房产,但实际上B的房产是C的,目的是让C无法处置房产,影响C的正常经营。 公司股东恶意操作:公司内部股东之间串通,一方起诉另一方,申请冻结公司资产,导致公司无法正常运营。

这种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妨害司法罪,情节严重的,同样可能被判刑。

3. 提供虚假担保(伪造证据罪、诈骗罪)

申请财产保全时,法院通常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比如房产、保证金等),以防保全错误时赔偿对方损失。但有些人会:

伪造担保材料:比如用假房产证、虚假银行存款证明作为担保。 虚构担保人:找根本不具备担保能力的人签字,或者伪造担保合同。

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伪造证据罪诈骗罪,一旦被发现,不仅保全会被驳回,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4. 滥用保全程序,损害他人利益(民事侵权赔偿)

即使没有构成犯罪,如果申请人恶意滥用保全程序,导致对方遭受损失,比如:

超额查封:明明只欠10万,却冻结对方100万的资产,导致对方资金链断裂。 长期不推进诉讼:申请保全后故意拖延诉讼,让对方的财产长期被冻结,影响正常经营或生活。

这种情况下,被保全的一方可以起诉申请人恶意保全,要求赔偿损失。

三、普通人如何防范财产保全中的法律风险?

1. 作为申请人:避免踩法律红线

确保债权真实:不要为了报复或打压对手而虚构债务,否则可能构成犯罪。 合理申请保全金额:不要故意夸大金额,否则可能面临赔偿。 提供真实担保:不要伪造担保材料,否则可能被追究刑责。

2. 作为被保全人:如何应对恶意保全?

申请复议:如果认为保全错误,可以向法院提出异议,要求解除保全。 反担保解除保全:如果被冻结的是银行账户或房产,可以提供等值担保(如保证金)申请解封。 起诉索赔:如果因恶意保全遭受损失,可以起诉对方要求赔偿。

3.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咨询律师

财产保全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普通人很难完全掌握。如果遇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找专业律师:

被莫名其妙冻结财产; 怀疑对方虚构债务; 担心自己申请保全时操作不当。

四、真实案例警示

案例1:虚假诉讼骗保全,最终被判刑

某公司老板王某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李某,伪造了一份300万的借款合同,向法院申请冻结李某的公司账户。结果法院调查发现借款根本不存在,王某因虚假诉讼罪被判刑3年。

案例2:超额查封导致企业破产

张某起诉刘某欠款50万,但故意申请冻结刘某价值500万的厂房,导致刘某无法融资,企业倒闭。法院认定张某滥用保全程序,判决其赔偿刘某200万。

五、总结

财产保全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以保护合法权益,但滥用则可能构成犯罪。无论是申请人还是被保全人,都要了解相关法律风险,避免因不懂法而陷入麻烦。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律师,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法律不是儿戏,恶意操作终将自食其果!

联系我们

我们期待与您合作

微信咨询

yzs226

复制微信号

电话

134-5682-7720

拨打电话
微信号已复制: yzs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