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因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并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在诉讼流程中,当事人有时会面临撤诉的情形。那么,民事诉讼怎么撤诉呢?
一、什么是撤诉?
撤诉是指在诉讼的过程中,起诉人或者被告申请撤回起诉状或者答辩状,或者在一审或者二审期间向法院提出书面撤诉申请,并经法院审核通过,按照法定程序撤消该案件审理。
二、撤诉的适用范围
撤诉适用于原审和上诉案件均可。原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起诉被告提交了调解书,诉前协议等;被告依法承认了全部或者部分诉讼请求;起诉人发现自己的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或者根据事实的发展,其请求的基础已经消失等。二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自愿撤诉;被上诉人承认了全部或者部分上诉请求;上诉人因事实、证据不足或错误而请求撤诉等。
三、撤诉的程序
1、撤诉申请
当事人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经过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2、法院审查
经当事人提出申请后,法院应当对撤诉申请进行审查。如果法院经审查认为:当事人撤诉是真实、自愿的,且不违反法律规定,对他人合法权益没有影响,将予以准许;否则,将不予准许。
3、制裁程序
如果在审查程序中发现了不当撤诉的情况,法院可以对提交撤诉申请的当事人 or 律师给予警告、罚款、扣押或者停止诉讼等制裁措施。
四、撤诉的后果
当事人提出撤诉申请,如果法院同意,则认定原审或上诉程序全部结束,对于当事人本诉的要求,恢复公民的原状态。而对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由于撤诉而造成的损失,则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五、注意事项
1、撤诉要自愿。
2、撤诉后一些诉讼费用要收取。
3、对未经核实的事实不要轻易撤诉。
4、对于上诉,原审程序结束后不得再撤诉。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撤诉属于诉讼程序之一,当事人可以在适用范围内提交书面撤诉申请。但是,在提出撤诉申请前,应仔细考虑各种后果,并寻求专业律师的咨询意见。在撤诉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办理,以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