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时,为了防止对方在判决前转移财产(比如卖房、转钱),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也就是冻结对方的资产,确保胜诉后能拿到钱。
但法院一般会要求原告提供担保(比如押金或保险公司保函),以防保全错误导致对方损失。如果原告没钱提供担保,可以买“诉讼财产保全保险”来代替。
简单说,就是原告向保险公司交一笔保费,保险公司出具保函给法院,代替原告提供担保。如果保全错了,保险公司赔钱给对方。
举例:
起诉欠债人,申请冻结对方100万存款。 法院要求提供100万担保,但原告没那么多钱。 于是花5000元买保险,保险公司出保函,法院认可后直接冻结对方账户。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规,对诉讼财产保全保险费做了更明确的规定,主要影响以下几点:
以前,保险费一般由原告自己掏。现在,如果原告胜诉,可以要求败诉方赔偿这笔费用。
例子:
你起诉别人还钱,花了3000元买保全保险。 官司赢了,法院可以判对方除了还钱外,再赔你这3000元保费。新规强调,如果保全错误(比如冻结错了人),保险公司必须按保函金额赔偿,不能推脱。
以前保费可能“看人下菜”,现在要求保险公司合理定价,一般按保全金额的0.1%-1%收费。
只要保险公司有资质,法院一般都接受。但不同法院可能有细节要求,建议提前咨询律师。
比起自己押100万现金,花几千元买保险更灵活。如果胜诉还能让对方赔,实际成本可能为零。
如果法院最终判你败诉,且保全给对方造成损失(比如冻结账户影响生意),保险公司会代你赔偿。
可以,但保费可能占比较高。比如保全5万,保费500元,需权衡是否值得。
诉讼财产保全保险让普通人打官司更有底气,不用自己押巨额资金也能冻结对方财产。新规实施后,费用更透明,还能让败诉方承担保费,进一步降低维权成本。
建议:
如果涉及大额经济纠纷,考虑买保险。 咨询律师,确保程序合法,避免保全错误。(全文约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