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最近愁眉不展。半年前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采购合同,预付了30万元定金,结果对方迟迟不发货,现在连电话都不接了。他隐约感觉自己可能遭遇了合同诈骗,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像老王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在商业往来中,合同诈骗时有发生,而及时申请财产保全往往是挽回损失的关键一步。
合同诈骗可不是什么高深的法律术语,简单说就是对方打着签合同的幌子骗你的钱。常见的手法五花八门:
空手套白狼:骗子公司根本没有履行能力,注册个皮包公司就到处签合同收钱 偷梁换柱:签合同时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交货时以次充好 金蝉脱壳:收到货款后故意拖延,最后人去楼空 连环套:用小额履约获取信任,最后搞一票大的去年我接触过一个案例,某建筑公司被诈骗"钢材款"200多万。对方提供了虚假的仓库照片和伪造的提货单,等发现上当,钱早就被转移了。这种案子如果能在第一时间申请财产保全,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财产保全说白了就是"冻结"对方的财产,防止他们转移。就像下棋时提前堵住对手的退路,确保将来赢了官司能拿回钱。它有三个显著特点:
速度快:情况紧急时48小时内就能裁定 效力强:银行账户、房产、车辆都能冻结 成本低:相比标的额,申请费只是零头但要注意,财产保全不是想申请就能申请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要有明确的诈骗证据、情况确实紧急、需要提供担保。去年有个客户,仅凭怀疑就申请保全,结果因证据不足被驳回,还白白损失了担保费。
第一步:收集关键证据 别急着跑法院,先把这些"铁证"备齐:
原始合同原件(缺这个一切免谈) 付款凭证(银行流水最有力) 对方失联的证据(微信截图、通话记录) 财产线索(对方账号、房产信息)有个实用技巧:通过企查查查找对方公司的银行账户,很多企业在招标时会留下开户行信息。
第二步:准备法律文书 需要准备三份文件:
财产保全申请书(写明要冻结多少钱) 起诉状(先把官司立上) 担保材料(后面详细说)文书格式法院官网都有模板,但建议找专业人士把关。曾有人自己写申请书,结果漏了关键信息,耽误了一周时间。
第三步:提供担保 这是最容易卡壳的环节。担保方式有三种:
现金担保(最简单,按标的额30%交) 财产担保(房产需评估) 担保公司保函(费用约1-2%)最近有个创新做法,部分法院接受保险担保,成本能省下一大半。
第四步:提交法院 材料齐备后,优先选择对方所在地法院。现在很多地方可以网上提交,但建议亲自跑一趟,有问题当场解决。提交后要紧盯进展,必要时找经办法官沟通。
"财产转移"陷阱 骗子往往早有准备。有个案子,当事人周五发现被骗,周一申请保全,结果对方周末已经把钱转走了。对策:发现异常立即行动,必要时可先申请诉前保全。
"担保门槛"陷阱 普通老百姓哪来那么多现金担保?其实可以:① 与债权人协商共同担保 ② 申请降低担保比例 ③ 用保单保函替代
"执行难"陷阱 冻结账户没钱怎么办?要扩大财产线索:查对方应收账款、到期债权,甚至网购平台的保证金。
"时间差"陷阱 从起诉到判决可能耗时数月。记得在保全到期前30天申请续封,否则自动解封。
"反赔风险"陷阱 如果最终败诉,要赔偿对方损失。所以证据不足时别贸然行动,可以先做律师见证固定证据。
"地方保护"陷阱 跨省案件可能遇阻。这时可以:① 申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 ② 在财产所在地另案起诉
成功冻结财产只是开始,接下来:
30日内必须正式起诉,否则保全自动解除 及时跟进案件进展,防止对方提出异议 若对方提出反担保解封,要坚决抗辩 胜诉后立即申请强制执行,不要超过2年时效有个客户胜诉后以为高枕无忧,忘了申请执行,结果对方在时效最后一天转移了财产,教训惨痛。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先防范:
签合同前务必做三查:查企业信用、查涉诉记录、查实际控制人 付款方式要设计:预付款不超过30%,留足尾款 违约条款要具体:比如"逾期三日未交货可解除合同" 约定管辖法院:最好选自己所在地法院 重要交易做公证:赋予合同强制执行力最近帮客户设计的"双控条款"就很实用:约定部分货款直接付给上游供应商,既保证供货,又降低风险。
遭遇合同诈骗时,财产保全就像急救措施,越快出手效果越好。但记住,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发现苗头不对,请立即: ✓ 保存所有证据 ✓ 咨询专业律师 ✓ 准备保全材料 ✓ 果断采取行动
你的犹豫,可能就是骗子逃跑的机会。保护财产,必须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