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最近遇到件烦心事。他借给朋友二十万块钱做生意,说好三个月还,结果半年过去了,朋友不仅没还钱,连电话都不接了。更糟的是,老张听说这个朋友正在偷偷转移名下的房产和存款。老张急得团团转,跑到法院起诉,法官告诉他可以申请"财产保全",但要交一笔保全费。老张一听就火了:"我钱都要不回来了,还要我再交钱?法院这不是趁火打劫吗?"
这种想法太常见了。很多人和老张一样,觉得财产保全费是"冤枉钱",是法院变着法子收费。但如果你真正了解财产保全的作用,就会明白这笔钱可能是你这辈子花得最值的"后悔药"。
简单说,财产保全就是法院帮你"冻住"对方的财产,防止他在打官司期间把房子卖了、把钱转走。就像下棋时的"将军",你先用法律手段把对方的资产"将住",让他动弹不得。
我经手过一个真实案例:小王借给生意伙伴50万,对方一直拖欠。小王起诉后没申请保全,结果官司打赢了才发现,对方早在诉讼期间就把名下两套房子过户给了亲戚,银行里的存款也转走了。法院判决书成了"法律白条",小王赢了官司却拿不回钱。如果他当初肯花几千块保全费,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保全费按保全金额比例收取,一般不超过5000元。听起来不少,但和可能的风险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举个例子:
你要保全10万元财产,保全费约520元 保全100万元,保全费约5000元这点钱可能就是你一顿饭钱、一件衣服钱,但它能保住你十倍、百倍的本金。就像买保险,没人希望出事,但真出事了,这点保费能救你的命。
更关键的是,这笔钱不是"打水漂"。如果官司赢了,保全费由败诉方承担;就算最后没全赢,法院也会按责任比例让对方分担。你垫付的钱,大概率能要回来。
我认识个做建材生意的李老板,被客户欠了80万货款。起诉时律师建议他保全对方房产,他觉得"反正官司稳赢,没必要多花钱"。结果半年后胜诉,对方却早就把房子抵押给了银行,车也过户给了儿子。李老板现在每个月都要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三年过去了,只要回不到10万块。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法律上的"赢"和实际拿到钱是两码事。中国有句老话"赢了官司输了钱",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财产保全费,买的就是"判决能兑现"这个确定性。
特别提醒:很多老百姓觉得"对方有房产跑不了",其实大错特错!房产可以抵押、可以过户,等你的判决下来,房子可能早就不在对方名下了。
有个聪明的做法:做生意的王女士每次签合同都约定"发生纠纷时,败诉方承担保全担保费用"。这样既震慑对方,又降低自己的维权成本。
真正懂法律的人,都把财产保全当作维权的"标配动作"。建议:
5万元以上的纠纷就要考虑保全 起诉同时立即申请保全,打对方措手不及 保全后可以迫使对方主动和解——很多老赖看到账户被冻,马上态度180度大转弯张律师处理过200多起债务案件,他的经验是:"保全的案件,70%能在诉讼阶段和解回款;不保全的,90%要走到强制执行,其中一半根本执行不到钱。"
财产保全费不是"苛捐杂税",而是法律给你的一把"防盗锁"。与其事后花十倍百倍的力气追讨,不如事先花小钱筑牢防线。记住:在讨债这场战役里,保全费就是你最便宜的"后悔药",现在舍不得吃,将来可能要跪着求都求不来。
下次再有人说"保全费太贵",请你告诉他:比起血本无归,这点钱连"肉疼"都算不上。法律永远保护积极维权的人,而财产保全,就是你向老赖亮出的第一把法律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