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提供机构:工程类银行保函,诉讼类财产保全担保函,履约保函,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

通过虚假借贷保全财产犯法吗

2025-09-30

虚假借贷保全财产:看似聪明实则违法的危险游戏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逃避债务、规避法律执行或转移财产,可能会想出一些“聪明”的办法,比如通过虚假借贷来保全自己的财产。他们可能认为这种方式可以瞒天过海,但实际上,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虚假借贷保全财产是否犯法,以及普通人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债务问题。

一、什么是虚假借贷保全财产?

虚假借贷保全财产,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虚构债务关系,让自己的财产表面上“合法”转移或冻结,从而逃避真实的债务或法律责任。常见的操作方式有:

伪造借条:与亲友串通,虚构借款合同,制造虚假债务,让法院在执行财产时误以为该财产已被抵押或用于偿还“债务”。 虚假抵押:将自己的房产、车辆等财产“抵押”给亲友,但实际上并未真实借款,目的是让真正的债权人无法执行这些财产。 虚构还款:在面临债务纠纷时,突然声称自己已经欠了别人一大笔钱,并“优先偿还”给虚假债权人,以此减少真实债权人的可执行财产。

这些手段看似能“保护”自己的财产,但实际上都是违法的,一旦被查实,不仅无法达到目的,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二、虚假借贷保全财产为什么违法?

1. 属于“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

根据《民法典》第154条,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也就是说,如果你和亲友合谋虚构债务,目的是让真正的债权人拿不到钱,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无效的,法院可以直接认定借贷关系不成立。

2. 构成“虚假诉讼”,可能被判刑

《刑法》第307条之一规定了“虚假诉讼罪”,即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如果你通过虚假借贷去法院起诉,要求“还钱”或“执行财产”,一旦被发现是假的,就可能构成犯罪。

3. 可能涉及“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如果你已经被法院判决还债,却故意通过虚假借贷转移财产,导致法院无法执行,那么根据《刑法》第313条,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最高可判7年。

4. 虚假借贷合同无效,财产仍会被执行

即使你成功制造了虚假债务,法院在执行时也会严格审查。如果发现借贷关系不真实(比如没有实际资金往来、借款理由不合理等),法院会直接认定合同无效,该执行的财产照样执行,甚至可能对你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

三、真实案例:虚假借贷的后果有多严重?

案例1:伪造借条逃避执行,被判刑

张某欠李某100万元,法院判决后,张某不想还钱,于是和亲戚王某串通,伪造了一张200万元的借条,并让王某去法院起诉自己。法院在执行时发现,张某和王某的“借款”没有任何银行流水,最终认定虚假诉讼,张某和王某均被判刑。

案例2:虚假抵押房产,仍被强制执行

王某欠债不还,为了保住自己的房子,他伪造了一份抵押合同,声称房子已经抵押给朋友。但法院调查后发现,王某和朋友之间根本没有真实的借款关系,最终房子仍被拍卖还债,王某还被罚款5万元。

四、普通人如何正确应对债务问题?

如果你真的面临债务危机,正确的做法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合法合理地解决问题

1. 积极协商,争取分期或减免

很多债权人其实愿意协商,比如延长还款期限、减少利息等。主动沟通比逃避更有效。

2. 合法破产保护(个人破产制度试点)

在一些地区(如深圳),个人可以申请破产保护,通过法律程序合理解决债务问题,而不是用违法手段。

3. 变卖资产还债,避免信用受损

与其被法院拍卖,不如自己主动变卖部分财产还债,至少能减少利息和罚金,还能保住信用记录。

4. 寻求法律援助

如果债务问题复杂,可以咨询律师,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冒险违法。

五、总结:虚假借贷保全财产,得不偿失!

通过虚假借贷来保全财产,看似是个“聪明”的办法,但实际上违法风险极高,轻则财产仍被执行,重则坐牢。法律不是儿戏,法院在审查债务关系时,会严格核查资金流向、借款理由等,虚假操作很容易被识破。

正确的做法是:面对债务问题,积极协商、合法解决,而不是用违法手段逃避责任。 否则,不仅保不住财产,还可能让自己陷入更严重的法律困境。

如果你或身边有人正面临类似问题,请务必提醒他们:法律的红线不能碰,诚信才是长久之计!

联系我们

我们期待与您合作

微信咨询

yzs226

复制微信号

电话

134-5682-7720

拨打电话
微信号已复制: yzs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