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能听说过“财产保全”这个词,尤其是在涉及债务纠纷、合同争议或离婚财产分割时,法院可能会要求申请人提供“财产保全担保函”以确保诉讼顺利进行。然而,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普通人对法律程序的不熟悉,设计出各种“财产保全担保函骗局”,导致不少人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拆解这类骗局的常见套路,帮助大家提高警惕,避免踩坑。
在打官司时,如果一方担心对方转移财产(比如卖房、转移存款),可以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也就是冻结对方的资产,确保将来胜诉后能顺利执行判决。
但法院为了防止申请人滥用权利(比如恶意冻结他人财产),通常会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比如:
现金担保(直接交一笔钱给法院) 保险公司保函(找保险公司开担保函) 担保公司保函(由专业担保公司出具)其中,“财产保全担保函”就是由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出具的法律文件,证明申请人有足够的担保能力。
骗子往往利用受害者急于保全财产、对法律程序不了解的心理,设计各种骗局。以下是几种常见手法:
骗局流程:
骗子冒充法院工作人员、律师或“法务顾问”,打电话或发短信给受害者,声称:“你的案件需要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否则对方就要转移财产!” 他们强调“时间紧迫”,要求受害者尽快支付“担保费”或“手续费”,并提供虚假的“担保函”。 一旦受害者转账,骗子立刻消失,所谓的“担保函”也是伪造的,根本无效。真实案例: 张先生因债务纠纷准备起诉对方,突然接到“法院工作人员”电话,称必须当天提交担保函,否则对方就要卖房跑路。张先生情急之下,向对方指定账户转了5万元“担保费”,后来发现根本联系不上对方,才知道被骗。
骗局流程:
受害者在网上搜索“财产保全担保”,找到一些“低价快速办理担保函”的公司。 这些公司声称“无需抵押”“当天出函”,收费远低于市场价(比如正常保费1%,他们只收0.5%)。 受害者付款后,对方要么发来一张伪造的担保函(法院不认可),要么直接失联。真实案例: 李女士因离婚案需要担保函,在网上找到一家“XX担保公司”,对方承诺“无需审核,当天出函”,收费仅3000元。李女士付款后,对方发来一张电子保函,但法院核查后发现是假的,李女士不仅损失了钱,还耽误了案件进展。
骗局流程:
骗子伪造知名保险公司的网站或APP,声称可以线上办理担保函。 受害者填写个人信息(身份证、银行卡、案件详情等)后,对方以“审核费”“保证金”等名义要求转账。 结果不仅钱被骗走,个人信息还被倒卖,可能遭遇二次诈骗。真实案例: 王先生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一家“XX保险担保”网站,填写资料后,对方称需交5000元“风控押金”。王先生付款后,对方又要求再交1万“激活费”,他才意识到被骗,但个人信息已被泄露。
财产保全担保函本身是合法的法律工具,但骗子利用信息差和受害者的焦虑心理,设计出各种骗局。大家一定要记住:
✅ 法院不会电话要求转账 ✅ 选择正规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 ✅ 不轻信“低价”“快速”承诺 ✅ 涉及钱财交易,务必多方核实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避免落入骗局!如果觉得有用,欢迎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远离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