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提供机构:工程类银行保函,诉讼类财产保全担保函,履约保函,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

自己能对自己做财产保全嘛

2025-09-26

财产保全通常需要法院或第三方介入,但个人确实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提前保护自己的财产。比如提前规划资产、签订协议或购买保险等。不过,法律意义上的“财产保全”一般指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个人无法单方面完成。下面具体说说自己能做哪些准备,以及法律程序的真实情况。

自己能对自己做财产保全嘛

很多人以为财产保全就是藏钱或转移资产,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正的财产保全是有法律效力的,比如打官司时怕对方转移财产,可以申请法院冻结他的账户。但自己对自己做这种操作?法律上根本行不通——总不能自己起诉自己吧?

不过,聪明人早就琢磨出替代方案。比如老张把房子过户给儿子前,先让儿子写借条,这叫“附条件赠与”;李姐离婚前用存款买了终身寿险,受益人写自己父母,这些都属于变相的财产保全。关键是要提前行动,等出事再操作就可能被认定恶意转移。

常见的土办法有:把现金换成金条藏保险箱,用亲戚名义开银行卡,甚至买比特币。但这些都有风险——金条可能被偷,亲戚可能翻脸,比特币会暴跌。最靠谱的还是合法规划,比如婚内财产协议、家族信托,虽然要花钱,但关键时刻真能保住钱袋子。

法律程序与自救手段的区别

法院的财产保全就像“冻结术”,要提供担保还得等审批。去年苏州有个案子,原告申请冻结对方三套房产,结果自己要先交200万保证金。普通人哪有这闲钱?所以更多人选择“预防性自救”。

有个典型案例:王老板欠债前半年,把厂子设备都租给了小舅子,月租金1块钱。债主上门时,法院认定这是虚假租赁,照样强制执行。这说明自救手段要经得起推敲,别耍小聪明。相比之下,提前两年把房产赠予子女,只要不是恶意避债,成功率就高得多。

保险是少有的“合法盾牌”。深圳一位太太,丈夫破产前给她买了年缴百万的年金险,离婚时法院判定保单归她所有。因为保险现金价值有特殊保护,这点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要注意,保费必须来自合法收入,突然大额投保肯定会被查。

说到底,财产保全就像买保险,不能等火灾了才装消防栓。平时多了解资产隔离知识,找专业人做规划,比临时抱佛脚强百倍。记住,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更不保护耍小聪明的人。

联系我们

我们期待与您合作

微信咨询

yzs226

复制微信号

电话

134-5682-7720

拨打电话
微信号已复制: yzs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