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人财产保全的核心在于明确权利边界和提前预防纠纷。无论是夫妻共有房产、家族企业股份,还是朋友合伙投资的商铺,只要涉及多人共同拥有财产,都需要通过法律协议、登记公示和日常管理来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矛盾。下面从实际操作和常见问题两方面展开具体说明。
共有财产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大家一开始觉得关系好,不好意思谈钱。比如老张和老李合伙开餐馆,装修时老张垫了10万,口头说算借款。结果生意做大了,老李不认账,非说是共同投资。这种情况去打官司,法官都难断清楚。所以第一件事就是白纸黑字写协议,哪怕亲兄弟也得写明:出多少钱、占多少比例、怎么分红、退出机制等。现在很多城市公证处都能做合伙协议公证,花几百块能省后面几十万的麻烦。
房产共有的更要当心。去年有个案例,夫妻俩买房时男方父母出了首付,房产证却只写小夫妻名字。离婚时男方父母拿着转账记录要钱,女方咬定是赠与。最后法院判父母只能拿回部分款项。这种情况最好在买房时就签书面约定,写清楚父母出资是借款还是赠与,要不要算进房产份额。如果怕伤感情,可以委婉地说"银行要求补充材料"。
很多人不知道,房产证上的"共有方式"分两种: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前者默认权利均等,后者能写明具体比例。比如三兄妹继承父母房子,如果登记成共同共有,将来任何一个人卖房都得另外两人同意;要是登记成按份各占1/3,其中两人就能决定出售。去年杭州就有个案子,大姐把登记为共同共有的老宅偷偷抵押,害得弟弟妹妹差点丢了房子。
公司股权也一样。五个合伙人说好各占20%,结果工商登记时有人偷改成自己30%。等发现时,公司已经融资三轮,股权价值翻了几十倍。所以登记完要当场核对,最好拍照留证。现在手机都能查企业信用信息,隔半年查一次不吃亏。
共有财产最怕糊涂账。像合买的商铺收租金,今天你拿明天我拿,年底对账肯定吵架。建议开共管账户,所有收支走银行流水。温州做服装批发的王老板就吃过亏:合伙人在收货款时用个人微信收款,三年下来差了80多万对不上。现在他们改用企业支付宝,每笔钱自动分账到各人账户,手机随时能查。
大额支出更要留证据。比如共有房屋换电梯,牵头人垫了15万,其他共有人事后不认账。这时候光有收据不够,最好提前在微信群发维修报价单,写明"同意的回复1",聊天记录就是有效证据。法院去年判过类似案子,就因为缺这个步骤,垫钱的人自己扛了全部费用。
真要闹到撕破脸,也别急着吵架。先看看手里有什么牌:协议、转账记录、聊天记录、证人证言都算数。去年深圳有个聪明做法,一对闹离婚的夫妻争公司股权,女方把争议期间的通话录音都存了云盘,结果男方在法庭上改口,被录音当场打脸。
现在法院都鼓励调解,有的地方甚至有专门的家事调解员。比如北京朝阳区法院的共有人财产纠纷,会先安排免费调解。调解书和判决书效力一样,但能省几个月时间。有个案例是表兄弟合买房闹矛盾,调解员发现主要矛盾在停车位使用权,最后协商出"工作日归甲方,周末归乙方"的方案,比硬分割房产划算多了。
实在调解不成,起诉前要做两件事:一是财产保全,防止对方转移资产。像共有车辆,可以申请法院查封;二是收集对方财产线索,比如银行账号、股票账户。有个案子能查到对方在海南有房,执行阶段直接拍卖抵债。
法院判分割共有财产,一般优先考虑实物分割。比如农村宅基地上盖的三层小楼,兄弟俩可能一人分一层半。但城里商品房很难这样分,就可能判给一方,给另一方补偿款。这里要注意,补偿款不是按买房时的价格算,要按市场评估价。上海有对夫妻2010年买的500万房子,离婚时市值涨到2000万,法院就是按2000万判的补偿标准。
特殊财产要特殊处理。像祖传字画、限量版球鞋这些不好分割的,可以通过竞价方式:共有人各自出价,价高者得,然后按比例分钱。杭州去年有个普洱茶饼拍卖案,七块茶饼评估价才3万,最后几个共有人竞拍到18万成交。
保全共有人财产说到底就是"先小人后君子",关系好的时候把规矩立清楚,好过将来撕破脸。无论是房产证登记细节,还是日常管理的流水记录,多留个心眼总没错。毕竟谁都不希望辛苦积累的财富,最后变成扯不清的糊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