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保全担保确实可以用于贷款,但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法院认可的担保方式包括现金、房产抵押或保险公司保函等,这些都能作为贷款审批的辅助材料。不过银行是否放款,关键还要看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
很多人打官司时申请了财产保全,突然发现手头资金紧张,就琢磨着用保全担保物去贷款周转。这事儿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中却要过好几道坎儿。法院查封的资产本身不能动,但用来做担保的保证金或者抵押物,倒是可能撬动银行贷款。
比如老张去年和别人打合同纠纷官司,把自家商铺抵押给法院做保全担保。后来生意需要资金,他拿着法院出具的担保确认书找银行,还真批下来一笔经营贷。不过银行把贷款额度压得很低,只按抵押物评估价的四成放款,说是要预留风险空间。
现在有些网贷平台也盯上这块业务,广告打得特别诱人,说什么"诉讼担保秒变现金"。但这类贷款利息高得吓人,逾期违约金更是离谱。去年杭州就有个案例,当事人用保全担保借了30万网贷,半年滚到90万债务,最后连被保全的房产都被网贷公司申请执行了。
现金担保最受银行欢迎。如果往法院账户交了50万保证金,拿着缴费凭证去贷款,有些城商行愿意做质押贷款,能贷出保证金的七八成。不过要特别注意,官司没打完之前,这笔钱是冻着的,银行会要求签补充协议:一旦败诉,优先用保证金还贷。
房产抵押担保就比较麻烦。虽然房本押在法院,但房管局系统里会显示查封状态。这时候去贷款,银行风控系统直接就会预警。除非找到愿意做二次抵押的金融机构,但利息起码比正常房贷高50%,还要交一大堆评估费、服务费。
现在最省事的是找保险公司出保函。有些银行的合作保险公司能开诉讼担保保函,保费大概在担保金额的1%-3%。拿着这个保函,再去同一家银行办贷款,审批通过率能提高不少。不过保费是不退的,相当于额外贷款成本。
真要打算用诉讼担保贷款,建议先找主审法官开个情况说明。写明担保物的权属、价值以及案件进展程度,这个材料比什么担保合同都好使。去年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就专门发过通知,允许当事人申请开具这类说明文书,为的就是解决企业诉讼期间的融资难题。
说到底,诉讼保全担保贷款是救急不救穷的招数。关键还得看案件胜诉概率和自身还款能力,别担保物没解封,又添新债务。最近银保监会正在整顿这类贷款乱象,想办的话趁早找正规银行咨询,别信那些"零门槛"的贷款中介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