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财产保全是保护自己钱袋子的好办法,但实际上它的作用可能没想象中那么大。法院执行难、操作成本高、实际效果有限,让这个法律手段常常变成“纸面功夫”。下面咱们掰开揉碎说说,为什么普通人没必要太迷信财产保全。
首先,财产保全听着厉害,其实就是提前冻结对方财产。但现实里,真能冻住的往往是些不值钱的玩意儿。比如你告了老赖,法院把他乡下老宅查封了,可这房子既卖不掉也租不出,对你拿回欠款根本没帮助。更常见的是,对方早把值钱资产转移了,留给你查封的只有空壳公司或者破旧电动车。
其次,搞财产保全得先交钱。要按标的额交担保金,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普通人打官司本来就肉疼,这笔钱交出去,万一最后官司输了或者执行不到钱,担保金也要不回来。有人算过账,发现追债花的钱比能拿回的还多,这不成了花钱买罪受?
再说法院执行那关。就算你成功保全了财产,真到执行阶段,法官手里案子堆成山。碰上老赖把财产藏到七大姑八大姨名下,法院也没精力帮你掘地三尺。数据显示,终本案件(就是执行不下去暂时结案的)能执行到钱的不到三成,保全了财产最后落个空欢喜的大有人在。
与其指望财产保全,不如在打交道时就留个心眼。借钱给别人时,最好让他拿房子车子做抵押,去登记机关办个正规抵押手续。这样将来真要维权,你排在其他债主前头,比事后搞保全管用十倍。现在手机都能查征信,大额借款前花五块钱拉个信用报告,能避开八成老赖。
真要打官司,不妨试试诉前调解。很多法院现在有专门调解团队,不花钱还能快速解决纠纷。我见过有个案子,原告坚持要财产保全,折腾半年没结果,后来调解员三天就让对方签了分期还款协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没钱,就是赌口气,给个缓冲余地事情反而好解决。
平时养成留证据的习惯比什么都强。微信聊天记录别删,转账备注写清楚用途,重要通话录个音。这些材料到打官司时,比费劲巴拉搞财产保全实用多了。有个朋友就是靠一条“月底还钱”的微信记录,直接走了支付令程序,根本没用到财产保全就追回了借款。
说到底,财产保全就像买保险,看着安心但理赔难。与其事后折腾,不如事前多防范,事后多协商。真要维权,也别忘了还有律师函、支付令、强制执行这些组合拳,别光盯着财产保全这一招。记住,能快速拿到钱的才是好办法,程序再漂亮,钱到不了兜里都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