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裁定不执行的后果可能很严重,轻则罚款拘留,重则影响官司输赢,甚至导致财产被强制执行。法院的裁定不是儿戏,如果当事人故意拖着不办,最后吃亏的往往是自己。下面具体说说哪些情况会摊上麻烦,以及怎么避免踩坑。
法院发了财产保全裁定书,要是当没看见或者故意拖着不配合,第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比如法院让冻结银行账户,结果偷偷把钱转走,法官可以直接开罚单,金额可能比原本要保全的还多。去年有个老板就因为转移了被冻结的80万,最后被罚了120万,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更严重的是可能被关几天。法院对付老赖最狠的一招就是司法拘留,别看就15天,进去过的都知道滋味不好受。上个月建材市场的张老板,就是死活不交出货单,被法警直接从办公室带走了,现在厂子里工人都在传这件事,生意都受影响。
最关键的是会影响打官司的结果。本来有理的案子,因为不配合保全可能变成理亏。法官会觉得这人故意捣乱,判决的时候自然偏向对方。去年有个离婚案,男方把车藏起来不交,最后法官直接把车判给女方了,这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收到法院通知先别慌,赶紧找律师看文件。有时候保全范围可能有问题,比如把不相干的房产也列进去了,这时候要抓紧提异议。王女士去年就碰到过,她前夫申请冻结她再婚后的房子,还好律师发现这房子根本不在分割范围,三天内就解封了。
实在有困难要主动找法官说明。比如账户冻结后生活费都没了,或者机器设备查封影响生产,这些情况只要证据充分,法院一般会给活路。李厂长去年就成功申请了部分解封,法院允许他每月从被冻账户取2万发工资,厂子才没垮掉。
最傻的就是硬扛。有人觉得拖到官司结束就没事,其实判决后执行更狠。去年有个案例,被告在保全阶段藏了批货,结果败诉后执行局带着开锁师傅直接抄了仓库,连办公室的电脑都搬走了抵债。
说到底,法院的财产保全裁定不是商量而是命令,配合执行虽然暂时不方便,但总比事后追悔莫及强。遇到这种情况别自作聪明,按规矩办事才能最大限度保住利益。